由起點研究主辦的機器人產業CEO高峰論壇也于9月28日開啟,多家機器人本體、系統集成商、零部件等企業齊聚一堂,共話機器人產業發展。
眾為興作為被邀企業,在論壇上發表了《國產SCARA如何成為制造利器》的主題演講。
△眾為興產品經理楊鑫發表主題演講
六軸背后是汽車企業,SCARA呢?
在談SCARA之前,能否先在六軸機器人身上找到共通之處呢?
我們知道,六軸機器人替代人工完成在汽車制造中的裝配、焊接、噴涂等高強度、高污染及惡劣環境的工作,幫助車企大幅提升產量、整車質量和一致性,節省人工和管理成本,實現生產和供應鏈信息化、智能化。
而反向研究發現,每個六軸機器人廠商的背后,都有一家龐大的汽車企業做支撐。
每個六軸機器人品牌產品都有自己的優點,有全球最快的,精度最高的,有以防水、防爆、防護等級高,主打做焊接,用模塊化作為賣點的,以人機協作作為導向的,以電梯行業做背景的,都是針對不同行業,改善并開發應用包解決行業難點以及工藝痛點。
眾為興資深產品經理楊鑫指出,3C產業很大一部分帶動了四軸機器人的發展,但是很多四軸機器人沒有和六軸機器人一樣擁有好的制造企業作為依托,那么如何讓自己機器人品牌在眾多的企業中脫穎而出,這就要看企業對自己產品的定位,到底要做什么樣的機器人去迎合市場,推動制造業的發展。
眾為興SCARA成長密碼:快、準、穩
自2009年眾為興首臺SCARA機器人誕生之日起,眾為興就秉持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產品法則:不做最便宜、只做最合適、每個階段只做好一件事。如今,眾為興SCARA機器人已經歷了四代產品進化,連續三年保持國產品牌銷量第一。楊鑫為眾為興SCARA機器人的階段性成功總結了三大成長密碼,即產品的快、準、穩。
SCARA擅長的桌面搬運,看似簡單,如何做到最快?需要根據客戶現場情況,選擇最優的搬運軌跡,結合最優的速度曲線,才能讓SCARA的速度發揮到極致。
2017年東莞某客戶,用SCARA做手機玻璃屏的搬運,最初每小時可完成2000片,而客戶要求達到2200-2300片/小時,眾為興通過調整SCARA的搬運軌跡和速度曲線,達到了2600片/小時的效率,超過客戶期待值。
那么遇到PCB插件以及精準裝配,SCARA如何做到精準?眾為興主要通過外準與內準來實現。
外準,即機器視覺的精準。視覺應用方案多種,分為正裝,倒裝,J4軸安裝,J2軸安裝。動態視覺,一般為正裝,又分為距離觸發、時間觸發。從無序到有序,可采用正裝,無序到無序,采用J4+倒裝或者J2+倒裝。動態跟隨一般采用視覺加編碼器共同應用。
視覺方案有了,還面臨如何將機器人同視覺坐標系建立在一起?也就是所說的標定問題。很多現場工程師遇到視覺標定往往需要花費兩三個小時,而眾為興則將獨有的自動標定功能打包進了機器人配置當中,大大地縮短了標定時間。
內準方面,眾為興充分發揮在運動控制領域的技術積累,SCARA核心的控制器、驅動器都是自己研發生產,這些零部件獲得了下游客戶的充分驗證。本體結構部分,減速機、絲桿、花鍵選擇與細分頂尖制造商合作,讓擅長的人做擅長的事。
至于穩,眾為興則從SCARA本體結構和軟件方面著手。
本體內部采用三角眼鏡蛇構造,機身重量整體后移,外形采用流線曲面,不但減小風阻,提升美感,更減小轉動慣量,使運行更平穩;軟件部分啟動二次抑制算法消除末端振動。
楊鑫特別介紹了振動抑制功能。“我們在全球花了5年的時間尋找到10家相關企業,并在其中篩選出2家,花了2年時間用來談判成功引進該技術,最后用2到3年的時間消化吸收整套技術。做什么事情要迎難而上,做產品我們也一樣?!?/span>
未來繼續做細分
小批量、個性化生產需求的涌現和擴大,令制造業傳統的生產方式與組織管理形式面臨新的變革。受到中國3C等行業需求帶動,輕量化的SCARA呈現爆發式增長。作為國產SCARA的代表品牌,在中國智能制造演進中,未來將繼續扮演怎樣的角色?
楊鑫堅定的表示,眾為興將一如既往地做行業細分。除了3C,新能源、新能源、鎖附、制鞋、醫藥、教育等眾多行業的工藝等著SCARA去挖潛。
同時,眾為興愿意為中國制造,在技術型人才培養貢獻一份力量。眾為興愿意開放自己的SCARA應用技術,促進勞動型人才向技術人才的轉型。
眾為興已經創建了完整的理論、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理論分為行業專項、硬件知識、控制編程基礎知識;實踐教學分為企業實習、專項競賽、項目實例、平臺實踐,與教育機構合作,搭建人才培養體系。我們可以提供課程體系、教學平臺、師資和技術認證、推薦就業。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培養技術型人才,助力中國制造2025。從自身來說,我們也是在針對不同行業積極尋找優秀合作伙伴,一起開發新的細分領域。”楊鑫最后表示。
總結
3C行業的自動化改造固然是“大禮包”,短短幾年刻畫出國產SCARA品牌集體崛起的群像,但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從市場反饋看,SCARA無不例外將面臨同質化、低價競爭、終端應用亟待激發等問題,也許既兇險又殘酷。只有那些掌握核心技術、性價比+服務占優,具有細分市場把握和資源整合能力的企業才有機會最終勝出。